当前位置:首页 > 新资讯 > 正文

上海石化发展模式(上海石化工业园区运营模式)

上海石化发展模式(上海石化工业园区运营模式)

从化纤织物生产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终结“布票时代”,到现在成功掌握国内真正意义上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上海石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上海石化供...

从化纤织物生产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终结“布票时代”,到现在成功掌握国内真正意义上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上海石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上海石化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倪珺1972年,在杭州湾北岸的一片滩涂上,围海造堤,开始建设上海石化一期工程。50年来,上海石化在这块热土上砥砺奋进,从化纤织物生产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终结“布票时代”,到现在成功掌握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上海石化创新发展,依然充满活力,奋力续写着产城融合新篇章。

坚持“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一座“金山”再造百座“金山”

上海石化建设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问题。1972年2月,我国计划引进了四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其中的一套化纤设备,落户上海金山。当年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按照“基本不占用农田”的建厂方针,从1972年12月25日至1973年7月15日,上海市金山县和浙江省平湖县的5万多名民工,用肩挑手提等方式,围出706公顷建设用地。

1977年7月,由国家拨款21.87亿元的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可每年向全国9亿多人口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

由于当时设备和技术的局限性,一期工程对原油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面对这种令人心痛的浪费,上海石化指挥者们决心通过二期工程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解决人民穿衣难问题。但当时国家经济困难,23.49亿元的建设资金要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这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投资包干的大型建设项目。上海石化迎难而上!1985年2月工程建成投产,原油利用率提升至43%,每年向全国10多亿人口提供的化纤织物原料增加到人均3米,成为我国化纤织物生产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为终结“布票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彻底解决了穿衣难问题后,上海石化不忘初心,向着“产业报国”之路进发。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当时,上海石化乙烯产量为11.5万吨,全国乙烯总产量才56万吨。为振兴石化工业和改善上海产业原料结构,上海石化自筹资金建设以30万吨乙烯装置为主体的三期工程。53.52亿元自借自还,自担风险,这在我国基本建设历史上是首次。1990年4月工程建成投产,上海石化乙烯产量达到41.5万吨,推动我国乙烯产量超过200万吨,位居当时世界第八位。上海石化从化纤“龙头老大”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

进入新世纪,上海石化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同步推进,相继开展四期、五期、六期工程建设。

2002年4月四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石化具有了原油加工880万吨,年产乙烯85万吨能力,为打造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夯实了基础。

2009年11月五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油加工结构、燃料动力结构、产品结构等不合理的发展瓶颈,使上海石化成为国内芳烃和乙烯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原油加工能力突破千万吨大关。

2012年底以炼油改造为主体的六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石化生产高品质成品油的能力大幅提升,并跻身1600万吨级炼油基地行列。

经过一至六期工程建设,上海石化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能力大幅提升,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累计实现利税2580多亿元,是一期工程投资的118倍,相当于再造了百余座金山工程。

进入“十四五”,上海石化提出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上海石化供图

坚持“深化改革、人才强企”,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固本强基

上海石化三期工程的建设资金,因为全靠企业自筹自借自还,债务负担沉重,同时企业办社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举步维艰。当时的领导班子希望借助股份制改制,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企业脱胎换骨、轻装前进。

历经重重磨难,1993年,经国家体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上海石化成为首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制试点企业之一。同年7月,上海石化先后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中国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8月,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让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这在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上海石化股份制改制试点获得成功,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典范,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上海石化实行规范化股份制改制后,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重大管理改革举措相继推出。

2002年~2008年,按照集团公司“去枝强干、主辅分离”的工作部署,上海石化开展辅业改制工作,对下属多种经营企业及代管单位成功实施了改制分流。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中国石化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着力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市场化新形势。

2020年起,上海石化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出构建“小机关、中平台、大业务”管理模式,持续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管理动能。

上海石化始终把人才强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先后出台《三项制度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上海石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暂行办法》《上海石化激励性年金实施细则》,推进劳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2011年,上海石化建立起“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人才成长通道,切实打通“生才、聚才、理才、用才”全链条,打造高素质人才培育高地。2021年,上海石化荣获“第十五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50年来,上海石化先后涌现出7名全国劳动模范、1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名省部级劳动模范、24名中国石化劳动模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2021年,上海石化边界大气自动站VOCs浓度为100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15年的194.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近一半,远优于国内同行标准。增产不增污的背后,是上海石化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措施。

以壮士断腕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装置。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于能耗大、污染高的装置,坚决予以淘汰。2007年以来,上海石化相继关停了热电一站、1号乙烯装置、丙烯腈联合装置、工业长丝装置等,为上海市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最高标准理念,建设超低排放环保设施。积极响应国家对燃煤电厂的治理要求,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优于上海市规定的排放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在行业内较早开展污水回用工作,外排污水水质达到《上海市污水排放综合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上海石化污水场获中国石化首批“2018年度样板水场示范奖”;重视新建项目环保投入,在六期工程中,仅环保项目就占了总投资额的10%以上。

以雷霆措施,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海石化积极履行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社会责任,从2013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40多亿元,大力开展三个阶段的环保治理工作,完成整治项目115项。2021年开始,进一步锁定“净零”排放目标,推进20项金山地区第三轮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以精准溯源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2013年至今,上海石化逐步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生产装置与环保设施,并在厂区边界及关键地段建立了35处环境空气、外排废水、噪声、VOCs等环境监测点,同时配置了环保监测车和环境走航车,将企业环境纳入24小时严密监控,监测数据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直接联网。上海石化率先在业内采用先进的LDAR(泄漏检测和修理)技术,检测并修复密封、阀门和配件的VOCs泄漏点,控制无组织排放。

在上海石化连续几年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已经有近万名市民走进生产区域,切身感受到绿色发展的可喜变化。

着力建设“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绿色炼化企业,让上海石化成为上海市首批获得 “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化工企业,并蝉联至今。

进入“十四五”,上海石化提出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并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快建设光伏示范性装置和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上海石化确立并实施“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园区向生态转”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打造中国石化“上海基地”,服务上海发展。上海石化供图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共创“产城融合、基业长青”未来

50年来,上海石化初心如磐,坚定不移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党委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建设,不断构建完善标准化、特色化、效能化的党建工作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领全体干部员工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2022年4月8日,上海石化火炬团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制造高科技的冬奥火炬,是央企的一项创新使命,上海石化党委加强对火炬研发量产全程的把关推进。在党建引领下,上海石化火炬团队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国家任务,为党和国家作出了贡献。

上海石化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50年来,经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自主创新发展,逐步提高了工艺技术、三剂、装备等方面的国产化率。开发了碳五分离、腈纶、聚酯、PTA、碳纤维等成套技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要,还对接国家的战略需求。上海石化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丰硕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国石化和上海市级科技成果奖共92项,累计申请专利1042件,授权552件。

在碳纤维新材料领域,上海石化聚十年之功,铸就了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石,并致力于解决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于2018年成功掌握了国内真正意义上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当前,2.4 万吨/年原丝、1.2 万吨/年48Κ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之中。截至目前,上海石化助力中国石化拥有申请碳纤维相关专利274项、授权165项,碳纤维相关专利申请数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碳纤维大丝束的企业。

在通用合成材料方面,成功开发出了一批高附加值的重点新产品,并得到市场推广。如高密度聚乙烯黑色管材专用料、医用聚丙烯系列产品、医用药包膜专用料、发泡聚丙烯系列产品、原液着色腈纶、抗起球腈纶等。

在精细化工方面,已形成聚合级异戊二烯、化学级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双环戊二烯4种产品以及下游异戊烯、高纯度戊烷、芳樟醇系列三大类产品,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碳五系列产品产业链。

在清洁油品方面,率先供应沪Ⅳ标准汽柴油、率先供应欧V标准汽柴油、率先投放国六标准汽柴油、率先成为国内首家生产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的企业。一个接一个的率先,形成了上海石化清洁油品领跑国内市场的清晰轨迹。

2018年,上海石化明确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愿景目标。围绕宏伟目标,上海石化积极贯彻中国石化加快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和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在新能源和新材料发展上寻求突破,齐头并进,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快动能转换和产品升级转型,协同地方推动大健康产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助力金山区“碳谷绿湾”建设和上海“南北转型”。

“十四五”期间,上海石化确立并实施“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园区向生态转”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打造中国石化“上海基地”,服务上海发展。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sem开户(sem推广开户渠道)sem开户(sem推广开户渠道)
  • 炫酷花里胡哨倒计时引导页HTML源码炫酷花里胡哨倒计时引导页HTML源码
  • SEO网站推广怎么做(SEO网站推广的6个方法与技巧)SEO网站推广怎么做(SEO网站推广的6个方法与技巧)
  • 新文章